微信分享图

7192 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十六应真玉册

御制青白玉十六应真玉册
拍品信息
LOT号 7192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御制青白玉十六应真玉册
作者 -- 尺寸 长15.5cm;宽11.4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13,800,000
材质 形制
出版:《山水堂藏玉—形神兼备》,第216

来源:香港拍卖2001.10.29,Lot 0516
展览:“台湾山水堂藏玉特展”,天津博物馆,2005年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辩理特殊竞投号牌。
本品一函八牒十六版,长方形,用黄色绫子包边,装饰成册页形式;各版以青白玉琢刻罗汉图,刀口填金。玉版呈天青白色,皎洁无瑕。罗汉图右端铭题乾隆隶书赞文,是一件很罕见的宫廷玉器。其前后页由木板合并精雕一正面蟠龙如意云纹,及双龙拱珠纹,中部木签,刻隶书“御制十六应真玉册”。作品之外有函套,函套装裱黄地锦面,打开为平面型,折叠而成六方套匣,交叠处有花牙样相咬,不易散开,是宫廷套匣装帧的主要形式。整器色泽柔和,抚之细腻密致,香气幽淡,雍雅之中透出一派佛家的祥光瑞气,脱略凡格。
内页为八块裱过的硬质木板,中间各镶嵌一块青白玉,玉片两面各精工刻划一尊罗汉图像和一首八言绝句的诗文来描述其特征,全册共计有十六尊罗汉像;并在刻划的阴线内填上金粉,使之线条能更清晰明亮。清代一般阴刻图像或文字,大都也采用此法,这种工艺是首先以毛笔将图案描画在玉板上,再以坚硬的工具——“金刚钻刀”、“昆仑刀”或玛瑙等工具,直接在线条上来回刻画,故在阴刻线上用放大镜观看有刀具来回刻划而成的“游丝毛道纹”,这种工艺创始于汉代。
清帝乾隆,笃信佛教,在紫禁城内开展了大量佛事活动,制造、绘制了大量佛像,法物及佛事图画,且诵经祀典、着文写诗,其文其诗,是清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这些诗文的物品,多为清代宫廷遗物珍品,乾隆《御制十六罗汉赞》玉册,便是清宫重要的佛教文物。
十六罗汉又称十六应真,罗汉又名阿罗汉,是永住世间护持佛法的十六位罗汉,《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记有十六罗汉的名称。乾隆皇帝对十六应真图像,十分重视、笃爱、欣赏,多次提赞,如御制《吴彬十八应真图歌》、《西番古画十八应真赞》、《庄豫德摹贯休补卢楞伽十八应真赞》、《贯休画十六应真像赞》等,都是对图画及罗汉的赞誉,一些近臣又把这些图赞制成玉册,进奉宫廷。此类作品,故宫博物院有收藏,见于出版物的有《丁关鹏所画十六应真赞》、《御制十八应真像赞》等。
这部《御制十六应真玉册》,所述十六罗汉应为西藏佛教系统的罗汉,罗汉信仰传入西藏受中原佛教的影响很深,关系也密切,但与中土的系统不尽相同。其排列顺序为第一阿迎安几达尊者,第二阿资达尊者,第三拔纳拔西尊者,第四嘎礼嘎尊者,第五抜杂哩逋答喇尊者,第六哈抜达喇尊者,第七嘎纳嘎巴萨尊者,第八嘎纳嘎喇錣杂尊者,第九抜嘎沽拉尊者,第十喇乎拉尊者,第十一租查巴纳塔嘎尊者,第十二毕那楂拉哈抜喇錣杂尊者,第十三巴纳塔嘎尊者,第十四纳阿嘎塞纳-马恩省尊者,第十五锅巴嘎尊者,第十六阿必达尊者。(台北故宫月刊91、92期有详述罗汉的各种记载)。
参阅:清,青玉“御制宋人十八应真像赞”册,清宫旧藏,《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下)》,页8。
玉册生产的时间很早,山西地区出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简策《侯马盟书》,把重要的文献写于玉上,是表示所写内容的重要,也是为了能使其永远地流传,玉册往往和帝王有关,历代皇帝封禅时,常埋玉册,清代宫廷尤重玉册,使用的玉册主要有几类,一为政务类,如谥册;一类为文册,刻记皇帝的重要文章;一类为书画册,刻录皇帝喜爱的书画作品,玉册上的文字,书画,有直接书写的字用泥金,也有刻字填色的或阳刻描金的,阴刻描金应是质量较好的,不仅有金玉的辉煌,还能长久保存,这件《御制十六应真玉册》,就是用阴刻描金的手法表现的图画及文字。
凡涉国家礼制及御用玉册,造办处有一套体制化的制作程序:广储司奉旨挑选所贮玉石,交造办处甄选。造办处将所选玉料一一划分等级之后,在适用玉材之上勾画墨道,详细计算剖裁数量,记档呈报。一俟御准,发往各地织造、盐政、关差或督抚衙门,命之剖制琢磨。与此同时,造办处如意馆奉旨绘制墨稿,上呈御览。玉版琢成后,发还造办处依样琢刻。再交启祥宫或匣裱作制作装潢。
据《清档》记载,关系国家礼制和体面的册宝,皆造办处玉作承造。一套册宝的琢制工时需耗数月,造办处经常请旨征调苏州玉匠,命之内廷雕琢。朝廷官员若无谕旨,不敢擅刻册宝。从《清档》记载中,可见各省呈献的玉册,俱无名称,仅著『玉册一件』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