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672 郑板桥 七夕词调寄贺新凉 镜心

七夕词调寄贺新凉
拍品信息
LOT号 1672 作品名称 郑板桥 七夕词调寄贺新凉 镜心
作者 郑板桥 尺寸 117×58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00,000-280,000 成交价 RMB 264,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镜心

印文:郑燮(白文)、克柔(白文)、七品官耳(白文)、板桥(朱文)
鉴藏印:蒙泉书屋书画审定印(白文)、甘泉蒋氏考藏(朱文)、王文心藏(朱)、文心经眼(朱文)
释文:灵鹊桥初就,迢迢重湖风景,去年时候,岁月不留人与我。万事茫茫宇宙,但独对西风搔首,巧拙岂关今夕事。笑痴儿哀女流传谬添话柄,柳州柳。道人识破灰心久,但好风凉月佳时,狂人旧,休笑双星经岁别,人到中年以后,云雨梦,可能长?有雪藕调冰花熏茗,趁梧桐雨过新凉透,且随分,一杯酒。板桥居士,郑燮。郑板桥《七夕词调贺新凉》
清朝乾、嘉时期,随着考据学的兴起,金石学遂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滥觞於顾炎武,他的《金石文字记》是一部偏重於以金石文字助金石研究的著作。之後,钱大昕、严可均等人皆以金石碑版为研究对象,著有各种金石考据之书。受金石学的风尚的影响,文人中掀起了古文字研究的热潮。人们对古文字的真实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篆书的复兴。同时,许多书法家的视野由此拓宽,他们普遍对篆、隶的研习、创作有了极大的热情,使碑学书法蓬勃发展起来,出现许多碑学书法家,郑板桥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1693-1765),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年少时就落拓不羁。善诗、词、曲 , 所画的兰、竹、石 , 体貌疏朗 , 具有鲜明的个性 , 以诗、书、画称绝於世。
郑板桥的书法多数都是书写自己作的诗词曲 , 他的一些诗词及道情至今仍在 民间流传。《七夕词调贺新凉》就是他以独创的“ 六分半书”所写的一首咏调七夕的词。所谓“六分半书” 就是以隶书为基础 , 参杂真、草、篆而形成的新书休。 郑板桥在谈到自己学书的经历时说:“字学汉魏 , 崔、生冬、锺繇。古碑断碣 , 刻意搜求。”(《板桥集诗抄》) 他早年读书时就对《瘗鹤铭》情有独锺 , 後来在山东各地做官时 , 对汉魏以来的碑石更是广泛搜集研究 ,临习不辍 , 奠定了深厚的碑学的基础。《七夕词调贺新凉》中真、隶、行书相参、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 , 书体有笔力 , 金石昧厚重 , 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圆正斜之间结体有序 , 字里行间的疏密排列得灵巧又别致。点画圆实厚重、章法如乱石铺街、用笔提按颤抖 ,线条斜昂取势。板桥的这种书风一改当时书法界 “滑熟 ” 、 “ 媚俗 ” 的风气 , 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郑板桥的书法在当时就颇受推崇 , 余农在郑板桥《道情十首书卷题跋》写道 : “板桥先生一代之奇人也。其文奇、其字奇。观其文 , 迹其字 , 而先生跃跃见於纸上。篆者吾知其为篆 , 隶者吾知其为隶 , 六朝吾知其为六朝 , 真行草三体 ,吾知其为真行草三体。若不论其为篆为隶为六朝为真行草 , 而一以贯之 , 合无数眷属为一眷属 , 而其意中并不知有无数眷属 , 直视为一眷属 , 於先生外 , 吾见亦罕。”另一位清代碑学书法家何绍基评价道 :“ 一生跌宕牢骚 , 奇趣横溢……字傲山谷(黄庭照),间以兰竹意致 , 尤多别趣。山谷草法源於怀素 , 素师得法於张长史( 张旭)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