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689 夏小万 2001年作 形

形
拍品信息
LOT号 1689 作品名称 夏小万 2001年作 形
作者 夏小万 尺寸 63.5×45cm 创作年代 2001年作
估价 30,000-50,000 成交价 RMB 55,000
材质 纸面色粉 形制

签名:夏小万 1999.10.23
“形”与“不形”谈谈“看”
在中国,学画的人大都听说过“形,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似”自然说的就是“形”。“形”画得象就是“似”,不象就是“不似”,至于“之间”这说法,我想可能是指“怎么看”的意思了。大概能看出不象中的象来才算得上高明。其实,在民间一直都延续着这种“高级”的观看方式:从怪石看出个“形”来,说成是象什么;从树根和朽木当中也能看出“象”什么的“形”来,而它们又的的确确只是一堆木头,痴迷这一门道的人算不算高手我不知道,不过他们却真的让一堆僵石死木变成了珍藏。
看来“象”与“不象”的形象范围很广,有和没有的都能被纳入,重要的是这个形象是否被人们熟窜于心,用句俗话说就是“看着眼儿熟”。就像这次的海湾战争,美国人把通缉的那些萨达姆政要的脸都印在扑克牌上,发给前线的士兵,目的是让他们反复熟窜这些非西方民族的特别面孔,否则在一个陌生的阿拉伯世界中去分辨那些“似与不似之间”的长相也实在是件挺没准儿的事情。
不过“眼熟”还不等于能判断非确。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山海经”里,就有一大堆对 “眼熟”事物的误判。这就是所谓叙述对观看来说更为至关重要的原因,可以说是叙述选择着观看。所以,要想让我们透过层层叙述历史的逻辑对外象世界做出“直观”的体验已是不容易的事了。
不过叙述的历史局限又总使我们无法对观看的世界作出终极的解释,所以观看的历史被重新叙述,便成为这一文明发展的必然,就象我们今天再去阅读《山海经》,从中解读出的人类智能恰恰不是那些判断概念的准确,而是观看提供给我们去想象的无限可能,那种人不人,鬼不鬼、形不形、象不象的开放、自由而奇特的“视读”经验。
—夏小万